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行业新闻

PNAS:一抗体或可“通吃”所有肿瘤细胞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7:21

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单一药物能够缩小或治愈移植到小鼠体内的人类乳腺癌、卵巢癌、结肠癌、膀胱癌、脑癌、肝癌以及前列腺癌肿瘤。该治疗通过让一种抗体抑制肿瘤细胞通常所释放的“别吃我”信号,从而诱使免疫系统...

查看详情

先天性心脏病研究获新成果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3:36

2012年1月,国际心血管领域权威期刊《循环》(Circulation)杂志发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红艳课题组的研究论文——“甲硫氨酸合成还原酶基因内含子上的功能性遗传变异显著增加中国汉族人群先天性心脏病发病风...

查看详情

美国研制出新药有望治愈近十种癌症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3:17

据报道,美国科学家日前研制出了一种能帮助人体免疫系统摧毁癌细胞的新型药物,对乳腺癌、肠癌、前列腺癌、子宫癌、脑癌、膀胱癌、肝癌等多种癌症都有疗效。此外前期研究表明,该药物还可用于治疗血癌(白血病)...

查看详情

新英格兰医学:银屑病治疗的新曙光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1:37

一种新型的治疗或将出现在患有中度和重度银屑病患者的视野中。3月29日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布了两项研究成果,证实一些干扰免疫系统分子IL-17的药物能够在12周内显著改善超过75%的银屑病患者的皮肤...

查看详情

研究发现控制体重细胞机理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1:10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关键细胞机理,能帮大脑控制我们每天的食物摄入量、体重以及干活时能不能精力充沛。相关论文发表在《神经科学期刊》上。 下丘脑部位的神经元调节着体温、摄食等基本机能,...

查看详情

一种口腔细菌会间接导致心血管病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0:49

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在口腔中常存在的一种细菌容易在牙齿表面形成斑块,并且如果牙龈有出血伤口,细菌从伤口进入血管后会引起血凝块,逐渐导致血栓和心内膜炎等疾病,因此注意口腔卫生对防止这种细菌感染非常重要...

查看详情

Cell:miRNA与心血管疾病(二)

发布时间:2012-03-30 08:40:09

疾病往往是由于对生理和病理应激作出的异常或不适当的反应所致。在过去的10年里,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哪些microRNAs (miRNAs)参与调控了这些情况下的细胞行为。在3月1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来自德克萨斯大...

查看详情

Nature:DNA密码的启蒙书

发布时间:2012-03-30 08:39:51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揭示了隐藏在遗传密码中过去未发现的信息层。在新研究中,他们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核糖体分析(ribosome profiling)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他们可以在活细胞中检测基因活性...

查看详情

Nature:挖掘遗传信息的新层面

发布时间:2012-03-30 08:39:20

近日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科学家们揭示了隐藏在遗传密码中过去未发现的信息层。在新研究中,他们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核糖体分析(ribosome profiling)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他们可以在活细胞中检测基因活性...

查看详情

Nature子刊:小分子RNA激活癌蛋白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7:51

来自台湾阳明大学,台北荣民总医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RAC1 activation mediates Twist1-induced cancer cell migration”的文章,发现一种microRNAs:let-7i能激活RCA1蛋白,引起癌细胞扩散,这一...

查看详情

美发现控制体重和能量的细胞机理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7:33

据报道,美国耶鲁大学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关键细胞机理,能帮大脑控制我们每天的食物摄入量、体重以及干活时能不能精力充沛。相关论文发表在《神经科学杂志》上。 下丘脑部位的神经元调节着体温、摄食等基本机能,...

查看详情

Science:强强联手阻击癌细胞转移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7:06

来自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Anti-Invasive Adjuvant Therapy with Imipramine Blue Enhances Chemotherapeutic Efficacy Against Glioma”的文章,发现两种药物联合使用...

查看详情

沙眼衣原体全基因组测序完成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6:43

本月《自然—遗传学》的一份报告公布了沙眼衣原体的全基因组序列。沙眼衣原体是一种人体病原体,除了能引发沙眼这种可致盲疾病,还能引发性传播流行疾病。 Simon Harris和同事对53种沙眼衣原体进行了全基因组...

查看详情

华裔学者开发出长效抑制miRNA的AAV载体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6:05

马萨诸塞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将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与miRNA诱饵(tough decoys)相结合,实现了小鼠中miRNA功能的长期、高效抑制。这种策略有望应用于胆固醇过高等一些疾病的治疗。该成果发表于《Nature Met...

查看详情

Nature子刊:开创性药物技术平台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5:39

来自迈阿密大学米勒医学院科学家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近日成功构建出了一个开创性新药物技术平台可帮助提高体内的蛋白质水平。这项新发明有可能开启治疗由于缺乏某些特异蛋白而导致的大量严重疾病的新纪元。相关研...

查看详情

Cancer cell:非小细胞肺癌(下)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5:16

在最新一期(3月20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来自麻省总医院的Rebecca S. Heist 和 Jeffrey A. Engelman发表了一篇题为“SnapSho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文章。文章以概略图加...

查看详情

科学能否让青春永驻?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4:43

不久前,美国生物学家辛西娅·凯尼恩的实验室里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只有14天寿命的线虫,存活了84天,竟然还在培养器皿里悠游自在地蠕动。让这些线虫摆脱死亡厄运的是它们身上罕见的基因——daf-2。根据辛西娅·...

查看详情

阿司匹林担当御癌新角色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4:22

NOSH-aspirin(NOSH-阿司匹林):在阿司匹林分子构架(红色)接上两个分别产生硝酸(NO,图示紫色部分)和硫化氢(H2S,图示黄色部分)的“手臂”(文中分别称“手臂1”和“手臂2”,就能增强其抗癌作用和安全性...

查看详情

Cancer cell:非小细胞肺癌(上)

发布时间:2012-03-29 08:43:59

在最新一期(3月20日)的《癌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来自麻省总医院的Rebecca S. Heist 和 Jeffrey A. Engelman发表了一篇题为“SnapShot: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的文章。文章以概略图加...

查看详情

Cell头条:癌症抗体免疫疗法

发布时间:2012-03-28 08:46:03

最新一期(3月16日)《Cell》杂志聚焦人类疾病,以“Human Disease”为题介绍了多个方面的综述和研究进展,其中涉及多个癌症研究方面,比如肿瘤细胞代谢状态的新发现,以及新型癌症抗体免疫疗法的相关综述。 ...

查看详情

物以类聚 甲基化以群分

发布时间:2012-03-28 08:45:39

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不同人群之间的DNA甲基化模式存在较大差异。该成果发表在最近一期的《Genome Biology》杂志上。 在多细胞生物体中,细胞类型的巨...

查看详情

Cell:miRNA的生物合成与功能

发布时间:2012-03-28 08:45:18

疾病往往是由于对生理和病理应激作出的异常或不适当的反应所致。在过去的10年里,大量的研究揭示了哪些microRNAs (miRNAs)参与调控了这些情况下的细胞行为。在3月16日的《细胞》(Cell)杂志上,来自德克萨斯大...

查看详情

PNAS:智胜抗药性MRSA

发布时间:2012-03-28 08:45:00

据一项新的研究报告,将一种新药与目前可以获得的一种抗菌素同时给予病人可能有治疗危险的抗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称MRSA感染的潜力。 MRSA流行菌株或“葡萄球菌”感染在医院中是常见的,它们(截止到2005年...

查看详情

研究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可抗癌

发布时间:2012-03-28 08:44:42

英国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21日刊登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称,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片可有效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并对癌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该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阻止癌细胞与血小板结合,进而阻断癌细胞传播,...

查看详情

“残影”决定人对图像的感知大小

发布时间:2012-03-28 08:44:24

本月《自然―神经科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人大脑视觉皮层针对明亮图像所作出的反应并不依据图像的实际大小,而是依据人对图像的“残影”所感知到的大小。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即使较远处的物体在我们眼里看来是...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