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超级细菌猜想:实验室安全性知多少

日期:2010-11-01 15:12:06

        超级细菌这一概念其实由来已久,比如2002年香港就发现了带有一种超级细菌(抗万古霉素肠球菌)的8例患者,但是今年由于各地频频爆发超级细菌(超级细菌已经蔓延到了16个国家),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2005年,一批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家就曾预测,5年后人类所研制的所有抗生素都将无法对付“超级细菌”。现在回首看看,这些科学家确实颇有预见性——今年8月新报道的有关NDM-1基因的研究发现,这种基因能让细菌变异,使之能对几乎所有抗生素产生抗药。

        这些科学家是如何预见到这一事件的呢?原来一直以来科学家们就对目前抗生素的滥用表示了担忧,一些事实也证明了目前抗生素的泛滥导致了细菌的抗药性越来越强,比如一种新开发的抗生素linezolid在美国上市仅一年多,就己经发现有数株抗药性细菌了。

        那么这些抗生素滥用的源头在哪里呢?除了常提到的医院在开抗生素处方方面的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实验室的安全性也值得大家关注,医院在本身处理特殊垃圾方面注意颇多,这避免了一些抗生素通过这些垃圾流到居民生活区,但是实验室在这方面注意的却不多。

        通过2007年的赛默飞世尔生物实验室安全性调查,我们发现在许多生物实验室都进行的常规实验都不注意垃圾的处理,比如DNA电泳实验EB染色过的琼脂糖凝胶不经处理,任意弃于垃圾桶中,不做垃圾分类。而且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含有抗生素筛选标记的工程菌培养液,实验废液任意洗涤,不经处理倒入水池之中,这些抗生素DNA进入水体,土壤后会流向何处呢?目前已知DNA在土壤中至少可以存留40万年,1992年意大利科学家就发现,被认为安全的大肠杆菌K12菌株,进入下水道后竟可以存活72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它完全可以与其它细菌进行基因交换。

        世界卫生组织(WHO)一直非常重视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早在1983年就出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其中将传染性微生物根据其致病能力和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划分为四类;将生物实验室根据其设备和技术条件等划分为四级;其相应的操作程序也划分为四级,并对相应级别的实验室及程序进行规范。 

        2003年4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以电子版形式在WHO网页上问世,再次强调良好的专业训练和技术能力对安全健康的实验室环境的重要性,以及研究人员对自身、同事、社会和环境应负的责任;尤其强调在对新发现的病原体进行研究时,一定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预先评价其危险性。

        如果不注意这些方面,不仅会给我们自身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而且还会对环境产生难以预计的后果,比如此次的超级细菌事件,谁能说完全没有实验室安全不注意方面的原因呢?因此我们在呼吁实验室本身加强管理的同时,也呼吁相关管理机构加强这方面的监督,以防未来产生更多不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