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Cell:获得性遗传的又一明证

日期:2014-07-28 09:09:27

 

经过多年的探索,通过小分子干扰RNAsiRNA)实现的针对外源核苷酸的抗性表观遗传Epigenetic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已经在动物模型中得到了解释和构建。这种“获得性遗传”的生物学观点已经成为了近年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近期研究人员通过线虫研究发现一组代表饥饿效应的特异小RNAs能一代传给下一代,这表明遗传生物学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复杂。美国NIH的生物学家Eugene V. Koonin就此特别进行了介绍,指出这一成果证明了内源性siRNA引起的基因沉默(饥饿诱导模式),能通过表观遗传传递给下一代,从而导致第三代后代寿命增长。

 

Koonin认为,这项研究成果与近期原核生物中的一些成果结合在一起,表明获得性拉马克学说也是一种主要的进化现象。

 

1809年生物学家拉马克(Jean Baptiste Larmarck 1744-1829)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论观点,由此得出获得性状是可以遗传的。即生物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产生带有适应意义和一定方向的性状变化,并能够遗传给后代的现象。例如长颈鹿进化出长颈是由于它们长期以高大树木上的树叶为食的结果,这一获得性优势通过遗传在后代中得以传递下去。

 

Lamarck稍晚时代的达尔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提出了和拉马克不同的进化观点。他认为是由于随机突变为生物体提供了竞争优势,从而推动了物种的进化。他同样以长颈鹿为例指出,由于颈部较长的长颈鹿能够获得更多得到食物的机会,因而具有这种性状的长颈鹿才能更多地生育后代。随后由于遗传基因的发现支持了达尔文的理论,从而使得拉马克的理论逐渐被人们所冷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