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Nuleic Acids Res:三维基因组数据的动态染色质可接近性模型
来自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统计科学中心李程研究组使用基于Hi-C数据的染色质区域间的相对空间距离,利用布朗运动描述转录因子和染色质修饰蛋白在不同染色质区域之间的动态转移过程,并以此建...
查看详情
癌细胞为了转移,必须先从肿瘤和围绕其周围的细胞外基质(ECM)中脱离出来,要做到这一点,癌细胞需要将其细胞拉长成鱼雷形状。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Wistar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最新研究中发现在这些细胞和ECM之间...
查看详情
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上海市胸科医院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合作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of rare metabolically active tumor cells in pleural effusion an...
查看详情
因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而声名鹊起的Jennifer Doudna虽然在CRISPR专利案中暂时失利(CRISPR专利最新消息:张锋赢了),但研究组成果不断,继去年年底开发了两套新型的CRISPR-Cas基因编辑系...
查看详情
在你看到一种颜色之前,你能够仅根据光的波长预测它。音乐无需亲耳听见而能够仅根据乐谱上的音符加以理解。但是气味不是这样的。辨别一种东西闻起来像是玫瑰味、松脂味、汽油味还是海风般清新的唯一方法是闻它。...
查看详情
如果能知道大脑如何进行记忆的话,也许就有可能发现记忆失败的病理原因,如阿兹海默症中出现的症状。贝勒医学院和莱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首次揭示了大鼠脑中与恐怖记忆。 有关的神经活动模式。他们发现大鼠会避开...
查看详情
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控制体温的下丘脑神经环路,这为进一步揭示温度调节机制提供了基础,也为深入理解中暑、发烧等生理病理反应提供了新的线索,为这些常见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
查看详情
厦门大学生科院的韩家淮教授研究组一直致力于程序性细胞坏死(Necroptosis)的研究,近期其研究组揭示了活性氧簇(ROS)促进程序性细胞坏死的新分子机制,指出ROS能通过直接特异地氧化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苏氨酸...
查看详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81101285)等资助下,浙江大学俞云松教授研究团队与其领导的全国临床和微生物协作网,通过对携带mcr-1基因的质粒生物信息学分析,明确了mcr-1基因的传播机制,临床资料显示mc...
查看详情

病毒感染可以引发自身免疫疾病的发作,比如急性散播性脑脊髓炎。对于这种疾病,在病毒感染后,机体开始攻击一种保护大脑和脊髓中神经的蛋白质。不过,病毒感染如何与免疫系统相互作用来引发自身免疫应答,这仍然...
查看详情
虽然大部分大肠杆菌都属于共生菌,但仍有一些还是有可能导致疾病的菌株,其中包括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以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它们均拥有一种叫做T3SS(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的系统,能够...
查看详情
2013年发生于非洲西部的埃博拉病毒疫情至今已经造成了29000人的感染,并造成了11000多人的死亡。如今,科学家们发现其中最主要的感染源居然是占比微不足道的少数人。人们因而将其称作"超级扩散者"。 根据最新...
查看详情
血糖触发胰腺中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这一过程在糖尿病中受到破坏。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高血糖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或两者兼有引起。糖尿病时长期存在的高血糖,导...
查看详情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意大利、荷兰和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维生素和氨基酸在多能性干细胞中发挥着一种关键的作用。这一发现可能在癌症生物学和再生医学中提供新的认识。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
查看详情
在发生爱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感染之后,这种病毒在人的一生当中持续存在于人体内,而且通常不会产生任何症状。然而,大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感染者会患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也被称作...
查看详情
美国犹他州大学Huntsman癌症研究所(HCI)的科学家今天在《Nature》杂志上发表文章,介绍上皮细胞如何更新,保持细胞分裂和细胞死亡之间的数目恒定。 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覆盖了内部器官,在器官上形成一道保护...
查看详情

Nature发布miRNA重要发现:脂肪细胞的miRNA信号
脂肪细胞并不简单,Joslin糖尿病中心的科学家发现这种细胞并不只是静静的待在我们身体中,而且能发出激素和其它信号蛋白,影响多种类型的组织,其中一种竟然是miRNA 。利用脂肪细胞研发基因治疗方法,也许能用...
查看详情
尽管经历了长达十年的研究,但目前市面上仍然没有针对疟疾的疫苗可售。 能够导致人类患疟疾的疟原虫共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两种为P. vivax和P. falciparum。它们都可以通过受感染的蚊虫叮咬传播,影响了世界...
查看详情
利用癌细胞自身的代谢系统,研究人员研发出了一种通过小分子糖标记和靶向难以治疗癌症的新方法,这为治疗无法对常规靶向抗体产生应答的癌症(例如三阴性乳腺癌)打开了新的大门。 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2月13日的...
查看详情
免疫治疗虽然彻底改变了癌症治疗,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但实体瘤也往往有办法逃过这些治疗。近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领导的团队发现了肿瘤逃逸的途径之一,并提出了对付这些肿瘤的新办法。此研究成果于本周发...
查看详情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1670904,81630058等)资助下,清华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林欣教授课题组首次揭示了天然免疫系统抗真菌免疫反应的负调控机制,研究成果以“JNK1 Negatively Controls Antifung...
查看详情
澳大利亚Walter and Eliza Hall 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成像技术,发现了乳腺中一类长期存在的干细胞,这种干细胞的作用是负责怀孕期间乳腺的生长。这一新发现的干细胞也能...
查看详情
N6-methyladenosine(m6A)是真核生物mRNA上最常见的一种转录后修饰,介导了超过80%的RNA碱基甲基化。这种可逆的mRNA甲基化修饰非常普遍,出现频率大约是3-5个残基/mRNA。m6A的研究发现开辟了真核生物转录后基因...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