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ports》:解开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
日期:2014-06-07 08:55:48
目前,比利时VIB研究所和根特大学(UGent)的研究人员,解开了坏死性凋亡(necroptosis)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最近的《Cell Reports》杂志。
传统上,细胞死亡分为凋亡和坏死两类,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是一种不同于凋亡和坏死的新型细胞死亡途径,在许多疾病模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从病毒感染和听觉神经细胞减少,到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心衰和器官移植并发症。详细了解细胞死亡的过程,可让我们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新药物。
VIB/UGent的Peter Vandenabeele称:“长期以来,坏死性凋亡的分子机制一直都是个谜。细胞会破裂,但是它们究竟如何做到的,仍不清楚。现在,我们发现,细胞可激活在膜上钻孔的造孔分子。这项基础研究,为许多慢性和急性炎症和退行性疾病(在这些疾病中,坏死性凋亡需要被阻断),提供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它对以受控方式刺激坏死性凋亡也非常有用,例如为了规避癌细胞对化疗的耐药性,或恢复癌细胞对细胞死亡的敏感性。”
细胞死亡导致的炎症反应
许多疾病都与死亡细胞有关。这就是为什么“了解细胞死亡过程对于寻找新药物必不可少”。Peter Vandenabeele有多年研究细胞死亡的专业知识,包括“坏死性凋亡”。在这些类型的细胞死亡中,细胞会破裂,细胞内容物被释放。这会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
之前有研究表明,坏死性凋亡发生时伴有多种疾病,包括病毒感染、感染性休克、视网膜脱离、听觉神经细胞损失、多发性硬化症、急性心脏衰竭、中风、肾功能衰竭和器官移植并发症。当四肢和器官的血液循环不良、氧气不足时(例如动脉粥状硬化或2型糖尿病),也会发生坏死性凋亡。
一种新的治疗策略:阻碍成孔
Yves Dondelinger和Peter Vandenabeele发现,坏死性凋亡期间的细胞破裂,与孔洞(由MLKL蛋白质构成)的形成配对。这些MLKL孔是在细胞表面形成的,会造成细胞吸收过多的水。因此,细胞最终会破裂。如果我们详细了解MLKL蛋白如何产生孔洞,就可能开发出某些药物,通过阻碍或暂时阻断这个过程,控制或容忍细胞的死亡。
上一篇: 美国科学家12年不冲澡 研制特别细菌擦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