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Science揭示细胞分裂新机制
日期:2013-07-29 09:19:53
来自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斯坦福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在细菌细胞分裂过程中FtsZ原丝利用了一种轴转机制产生了膜收缩力。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7月26日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叶升(Sheng Ye)教授。其早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曾师从中国结构学前辈梁栋才院士和常文瑞院士。主要研究方向是生物大分子结构生物学。
细胞的分裂过程是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之一,通过细胞分裂,亲本的遗传物质复制加倍并平均分配到子代细胞中,从而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和物种的延续。根据以往的研究结果,人们发现细菌癌进行分裂活动之前,首先要由一些蛋白在分裂位点组装成一个环状的分裂复合物,并由此促成分裂隔膜的形成,进而引发细胞分裂事件的发生。Ftsz蛋白是最早出现在分裂位点的蛋白。
FtsZ是一种鸟苷三磷酸(GTP)结合蛋白,细胞中每个FtsZ单体都与一个GTP或鸟苷二磷酸(GDP)形成FtsZ-GTP或FtsZ-GDP。FtsZ-GTP首先装配成为中空的FtsZ原丝,装配时FtsZ-GTP所携带的GTP立刻被水解为GDP和无机磷酸盐。FtsZ原丝进一步在细胞分裂部位的细胞膜内壁上装配形成称作为“Z环”的环状结构。在细胞分裂过程中,Z环通过利用鸟苷三磷酸水解作用产生的化学能,向细胞膜施加收缩力。然而,目前对于这种Z环收缩力产生的结构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个分枝杆菌FtsZ原丝结合GDP的晶体结构,其呈现弯曲构象状态。结构分析结果表明,一个纵向的接口对于其功能至关重要。研究人员证实,FtsZ T3环中一个水解依赖性的构象开关导致了亚单位之间发生纵向弯曲,由此产生了足够的收缩力驱动胞质分裂。
研究人员表示,新研究发现不仅揭示了细胞分裂的基础机制,还能够为研发广谱的抗菌药物提供依据。由于所有的细菌都是利用FtsZ进行分裂,并且这一机制与人体细胞分裂原理存在差别,因此FtsZ有望成为研发新广谱抗菌药物的一个有潜力的靶点。
上一篇: 中科院JBC文章揭示转录调控新机制
下一篇: 黑素细胞有望治疗皮肤色素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