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Cell头条:癌症端粒酶动力学

日期:2012-02-27 08:23:51

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端粒酶与肿瘤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这指出了治疗肿瘤的一种可能性,因此引起人们的重视。217日《Cell》杂志以“Telomerase Dynamics in Cancer”为题,介绍了癌症端粒动力学研究的相关进展,相关的三篇文章分别指出了抗端粒酶疗法的疗效,以及端粒如何影响癌症基因组的。

 

在绝大多数恶性肿瘤中,端粒酶都会特异性表达,因此科学家们提出可以以端粒、端粒酶为靶点,通过抑制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或直接抑制端粒延长、稳定,从而使细胞无法连续增殖,继而进入衰老途径,直至死亡。但是也有研究证明,端粒酶活化并非是肿瘤细胞中独特的现象,在正常细胞中也观察到端粒酶活化。那么到底针对端粒酶的抗端粒酶疗法(Antitelomerase Therapy)能否起作用呢?

 

来自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著名的肿瘤学专家Ronald A. DePinho教授领导其研究组成员,在Cell杂志上接连发表两篇文章,分析了抗端粒酶疗法的作用及机制。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可诱导性端粒酶逆转录酶亚基等位基因的Atm缺失小鼠模型,利用这一模型分析癌症发育、进展和治疗过程中的端粒危机、端粒酶复活和端粒酶消除。结果他们发现,当端粒功能失效的时候,端粒酶重激活可以帮助细胞越过检测端粒功能异常的检测点,促进肿瘤生长,而当端粒酶失活后,由于检测点重新恢复作用,肿瘤生长就会减缓。

 

但是随后,当肿瘤细胞又获得了ALT(端粒延长替代机制,alternative lengthening of telomeres),就能通过同源重组维持端粒的长度,从而利用线粒体和氧化防御机制开始转录,其中研究人员发现ALT的肿瘤细胞中一种与线粒体功能密切相关的蛋白:PGC-1β会过量表达,因此如果敲除这一因子,以及SOD2ALT的肿瘤细胞就会减慢生长。

 

这项研究指出了肿瘤细胞对端粒酶抑制的可能反应,将有助于判断预测抗端粒酶疗法的疗效,并且开发靶向端粒酶和这些适应性耐药机制的药物。

 

在另外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癌症比较基因组学分析,发现在端粒功能丧失之后,恢复端粒酶的活性将会促进小鼠前列腺肿瘤向骨转移。

 

端粒受损会导致基因组不稳定,从而促进癌症的生长,但是这些恶性肿瘤常常通过端粒酶的过表达,重新建立了基因组的稳定性。研究人员通过实验针对端粒功能丧失进行了分析,证明端粒功能丧失的肿瘤细胞中端粒重激活,将导致完全的恶性扩散,这提出了一种新机制:细胞发生癌症相关基因组事件,将会使之获得新型肿瘤生物学功能。

 

去年,DePinho教授研究组还通过活化端粒酶,成功逆转了端粒酶缺陷小鼠的衰老症状。他们基因插入的方法在端粒酶启动子区导入4-羟基他莫西芬(4- hydroxytamoxifen)诱导的端粒酶基因。在不存在他莫西芬的情况下,小鼠由于缺乏端粒酶,端粒缩短,很快表现出衰老症状。出现嗅觉衰退、脑部缩小、不育、肠部和脾脏受损等疾病。给衰老小鼠使用他莫西芬2个月,充分恢复细胞内的端粒酶活性后,衰老症状明显发生逆转,甚至雄性小鼠恢复了生育能力。本研究充分表明:合适地激活端粒酶能抗衰老,延缓衰老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