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首次发现并克隆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疾病致病基因

日期:2012-02-15 08:57:39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瑞士苏黎世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Mutations in SLC20A2 link familial 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 with phosphate homeostasis”的文章,指出了一种遗传性疾病的关键基因突变,并成功克隆了这一疾病的第一个致病基因,从分子机制上阐明了这一疾病的致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公布在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刘静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张学教授,其中刘静宇教授早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现任华中科大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人类重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定位、克隆与功能分析,人类染色体畸变及遗传学效应与疾病发生机理分析等。

 

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疾病(idiopathic basal ganglia calcificationIBGC)又称Fahr病,由Fahr(1930)首先报道。这是一种先天性神经系统锥体外系疾病,常伴随偏头疼、癫痫发作、精神障碍、帕金森、脑梗和痴呆等锥体外系临床症。国内国内蒋雨平等(1983)首先予以报道,近年来相关报道较多,但是具体的分子机理依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了传统的定位克隆技术,在7IBGC疾病家系中发现SLC20A2基因上存在7个突变,其中5种错义突变、1种缺失突变和1种移码突变,通过家系内共分离分析、大样本正常对照验证、单倍型分析等,结合SLC20A2基因功能研究,最终成功发现并克隆了IBGC疾病的第一个致病基因SLC20A2

 

为了进一步证实SLC20A2基因突变对不同种族背景的人均有致病作用,研究人员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他们与巴西和西班牙的科学家合作,在IBGC家系患者中又发现了该基因的4个突变,这些突变在相应的正常对照样本中也没有被发现。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与瑞士的研究人员合作,进一步从功能上验证SLC20A2突变引起IBGC疾病。

 

这些成果表明尽管此次发现的SLC20A2是首个这一疾病的致病基因,但依旧为该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而且这一研究也有利于这一疾病磷酸盐动态平衡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