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Nature子刊新文章:解析IgA肾病易感位点
日期:2011-12-28 09:52:13
12月25日的《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同期刊载了两篇中国学家的研究论文。其中由中山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利用先进的基因组关联分析技术(GWAS)从中国汉族人群中鉴定出了IgA肾病的多个易感位点。
整个研究项目是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卫生部肾病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等十多家医疗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共同协作完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余学清(Xue-Qing Yu)教授及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的刘建军(音译,Jianjun Liu)为这篇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IgA肾病(IgA nephropathy)又称Berger病,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肾小球肾炎。临床约40-45%的患者表现为肉眼或显微镜下血尿,35-40%的患者表现为显微镜下血尿伴蛋白尿,其余表现为肾病综合症和肾功能衰竭。IgA肾病的流行在不同的地区差异很大。一般而言,白种人和黄种人明显高于黑人的发病率。我国IgA肾病的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26-34%。目前这一疾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措施。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首先对5,704名受试者(其中包括1,434名IgA肾病患者,以及4,270名未患该病的对照个体)进行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随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对另一组6,167名受试者(其中包括2,703名IgA肾病患者,以及3,464名对照个体)的60个潜在SNPs进行了分析。他们鉴别出了两个易感基因,一个是位于染色体上17p13区域TNFSF13基因(rs3803800, P = 9.40 × 10−11),位于8p23区域的α-defensin (DEFA)基因。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与MHC区域(rs660895, P = 4.13 × 10−20, OR = 1.34; rs1794275, P = 3.43 × 10−13, OR = 1.30; rs2523946, P = 1.74 × 10−11, OR = 1.21)以及从前报道的22q12区域 (rs12537, P = 1.17 × 10−11, OR = 0.78)的关联性。研究数据证实MHC区域的rs660895显示了与IgA肾病(P = 0.003)临床分型及蛋白尿和IgA隋品的相关性。
这些研究发现对科学家们更深入地了解汉族人群IgA肾病发生的分子机制,探索了IgA肾病风险预测,并为未来IgA肾病的诊断、治疗、新药研发提供了新的靶点。
上一篇: 阿片类药物依赖的机制和治疗获重要突破
下一篇: Science:记忆的主控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