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Brain》揭示“舞蹈症”致病基因
日期:2011-12-23 09:47:06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唐北沙课题组在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中获得重大突破:找到了阵发性运动源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的“罪魁祸首”—— 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RT2)基因。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神经病学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脑》(Brain)杂志上。
论文的第一作者是湘雅医院的王俊岭博士。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唐北沙教授。其主要从事神经病学和医学遗传学专业,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和遗传病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治疗。曾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参与了在中国本土上克隆的第一个疾病基因“人类神经性高频性耳聋治病基因”的克隆研究,获得“首届长江学者成就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0年成功克隆新的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亚型致病基因TGM6,成果以亮点文章在《Brain》杂志上发表(延伸阅读:中南大学神经系统遗传病研究取重大突破 )。
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的舞蹈手足徐动症,是一类以发作性肢体不自主运动和躯体姿态异常,该病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关,另外脑血管病、代谢紊乱、脑外伤等也可能诱发。PKD多见于儿童期或是青春期,10岁左右最常见,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由突然的随意运动而引起一侧或双侧肢体不适,不能自主运动,发作持续时间短(几秒到数分钟),多数不超过1 分钟。如在驾驶中发病,则可能引发严重后果。PKD已有较多的病例报道,目前定位2个致病基因区间,但至今未能克隆致病基因。由于这类疾病由于其发作无明确预警征兆、反复突然发作及发作形式多样,严重威胁着患者生命安全。
唐北沙教授领衔的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中南大学医学遗传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华大基因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合作,对PKD展开深入研究,发现在人脑高表达的PRRT2(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基因突变后,可导致该病的发生,从而证实了 PRRT2基因是PKD的第一个致病基因。
新研究发现可应用于产前筛查中,避免出生悲剧。同时PRRT2基因的成功克隆,为筛选该病治疗的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上一篇: 跟上登革热病毒的节奏
下一篇: 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