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癌线粒体DNA突变新机制

日期:2011-12-07 12:25:35

近日来自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遗传资源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发现了癌线粒体DNA突变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生态、进化、分子系统学的核心国际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影响因子9.872)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的孔庆鹏研究员,其主要研究方向为分子人类学,基于遗传标记研究人群的源流历史及环境适应机制,以此为框架探讨人类重大疾病或重要性状产生的遗传学机理。目前已在本领域著名国际SCI期刊上接受发表论文及评论43篇。已发表研究论文被NatureScienceAm J Hum GenetPNAS等各类SCI刊物累计引用1242次,在国际人类线粒体DNA研究领域具有一定影响。

 

癌细胞的快速增殖等特点使得其代谢远高于正常细胞且需要获取更多的能量,但与正常细胞不同的是,癌细胞即便是在有氧条件下也主要是以产能效率更低地糖酵解方式获取能量(有氧糖酵解或Warburg效应),提示有氧呼吸途径的作用很可能被严重削弱。而由于线粒体DNA参与编码有氧呼吸的关键组成部分——呼吸链的多个复合体,通过对癌组织中线粒体DNA的突变模式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有可能对深入理解伴随着癌细胞能量获取方式的转变所可能带来的适应性变化提供新的证据。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获取了186例食管癌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并将其与已报道的来自各种癌组织样本的1235条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以及3639条来自一般人群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充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在食管癌还是其它类型的癌组织中,其线粒体DNA突变模式与一般人群的均明显不同。进一步分析提示,癌组织中线粒体DNA其受到的选择压力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放松,该结果与癌细胞产能方式的转变(有氧呼吸→有氧糖酵解)及其伴随而来的呼吸链功能降低的预期相吻合。一系列分析还表明,前人研究工作中对癌线粒体DNA突变模式存在的相互冲突的观点,主要是源自前期报道数据中的质量问题。

 

该项工作提示,大多数癌线粒体DNA突变很可能仅仅只是选择压力放松所产生的结果,对于线粒体DNA在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真正作用需要有新的认识。该项研究获得了编辑及审稿人的高度评价,被认为“将对本领域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