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中国科学家突破干细胞研究限制

日期:2011-03-29 13:34:08

来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干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建立了全新的大鼠胚胎干细胞(rat embryonic stem cells, rESCs)体外分化体系,并在国际上率先证实rESCs可以在体外分化为具有功能性的心肌细胞。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

这项研究由健康科学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和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肖磊研究组合作完成,其中杨黄恬研究员早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之后获得日本山形大学医学部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利用基因的突变并结合药理学研究策略,探讨了胚胎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和神经细胞分化及成体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的调控因素和基因及胚胎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塞的治疗作用和可能的机制等。

大鼠是最早被用于科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与最为常用的模式生物小鼠相比,大鼠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如生理特征与药物反应性与人更为接近等,因而长期被更为广泛的应用于行为学、生理学和药理学以及毒性测试等实验。大鼠疾病模型也已成功应用于心脏衰竭,高血压,糖尿病,神经性疾病等的研究。然而由于缺乏类似于小鼠胚胎干细胞系,大鼠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受到了极大地限制。2008年,Austin Smith和Qi-long Ying研究组通过应用特殊的无血清培养系统,成功建立了真正的具有多能性的rESCs。然而目前rESCs体外分化仍非常困难。

杨黄恬研究员的博士研究生曹楠在肖磊研究组廖婧博士建立的rESCs系基础上,通过系统的筛选和摸索,结合使用条件性培养基以及特定的信号通路抑制剂,建立了可同时分化至内、中、外三胚层的rESCs体外分化模型,并成功获得了具有典型大鼠胚胎心肌细胞形态和肌丝结构特征的心肌细胞,该分化系统时序表达中胚层、心肌前体细胞和心肌细胞的标志性基因,分化的细胞包括了三种主要的心肌细胞类型: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以及窦房结细胞,且分化的心肌细胞对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Isoproterenol和乙酰胆碱激动剂Carbachol也显现与大鼠胚胎心肌细胞类似的反应。该项研究建立的rESCs体外分化模型为研究心脏发生、发育的分子机制、心肌细胞药物毒性检测和促进心肌细胞分化、改善心肌细胞收缩和心电功能的化合物筛选提供了新的工具,也为进一步开展细胞治疗研究提供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