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蜱”叮咬致死 布尼亚科病毒在作怪

日期:2011-03-23 17:08:24

3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的专家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新布尼亚科病毒是“蜱咬病”元凶。这是全球病毒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突破性成果,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同。

  中国疾控中心的王宇主任表示:“新的布尼亚科病毒的发现突显了我国病毒学和新发传染病的以及已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同时为我国乃至世界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高贵的经验。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同,也为世界病毒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将新闻进行到底

  曾经,一种叫“蜱”的虫子令大家谈之色变。

  蜱虫叮咬可以引起许多疾病。蜱虫携带无形体、立克次体、病毒等病原体,其中无形体能侵染人体细胞,致使人体血小板、白细胞锐减,并具传染性。卫生部2008年曾发布《人粒细胞无形体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试行)》指出,蜱叮咬为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据报道,2010年,在河南出现18例生前被“蜱”叮咬致死的病例。但当时既没有分离出病原体,也没有有效药物,2010年下半年,“蜱虫病”引起了部分公众的恐慌。

  基因检测 缉拿新病毒

  75%的新发传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了解蜱咬病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后,分离和确定病毒的过程既紧张又具有偶然性,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机缘。

  “2006年,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发现蜱虫病由无形体的微生物引起, 2008年版的《指南》就是基于这个基础上的,最近他们刚刚成功分离到无形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李德新介绍。

  我国分别于1966年和1982年分离到引起新疆出血热(国际上称为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的病毒和引起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毒后,一直都认为我国只存在这2种对人类致病的布尼亚科病毒。2009年,于学杰教授的研究小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2010年5月下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将该类病例定义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在卫生部组织下开展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主动发现、搜索等监测工作,分别在湖北、河南和山东等6个省采集了病人血标本。

  李德新所长带领实验室科研人员在短短1个多月的时间内从来自6个省“蜱”叮咬病人血清中分离到新布尼亚病毒,并完成了11株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测定。通过对该病毒基因结构和形态特征的详细分析,确定该病毒是一种布尼亚科白蛉病毒属的新病毒。

  对照实验 分析因果关系

  发现一种新病毒为确定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还需要更多的证据证明该病毒是否和疾病有关联。也就是说,“还需要证据证实,在所有病人都应该能检测到这种病毒,健康人则检测不到这个病毒。”李德新解释。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科研人员和6个省的疾控人员现场工作配合,用3个月的时间就检测600多份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结果显示,200余例疑似病人的血清中病毒核酸阳性率在70%左右,病人恢复期血清中病毒特异性抗体滴度均有4倍以上增高,特别是中和抗体的滴度也有4倍以上增高,而正常人检测不到病毒核酸和抗体。

  李德新所长介绍:“我们采用了比较传统的非序列依赖的核酸扩增技术,这种技术主要用来发现、鉴别未知病毒。”

  证实了新病毒与疾病的相关性之后,中国疾控中心对全国疾病控制系统专业人员进行了培训,使各省都能够开展该病毒的检测,以及时发现患者,减少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发现新病毒的机缘在科学家一生中是不常有的,新病毒的发现代表了目前我国在新发传染病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

  3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将发现的新病毒公之于众,研究结果发表在当天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中国疾控中心的王宇主任表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因的确定、新的布尼亚科病毒的发现突显了我国病毒学和新发传染病的以及已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同时为我国乃至世界新发传染病的研究和防控工作提供了高贵的经验。得到了国际科学界的高度重视和认同,也为世界病毒学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病毒命名 研究预防措施

  新病毒一般有两种命名方法。一种是根据地名命名,在某地发现就以某地命名,这种方法有时令当地人难以接受。

  另一种是以症状命名。比如艾滋病,就是命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SARS病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这种命名方法也有缺陷,因为其他疾病也可以有类似的症状,易混淆。

  此次新发现的病毒也是以症状命名的,李所长介绍,目前该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

  “找到病毒确定病因是控制传染病、防止传染病扩散的关键,但与找到治疗方法距离遥远。”李德新说。

  目前蜱虫病没有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公众不必恐慌,李德新所长说:“蜱咬病不可能在我国造成大范围传播与流行,并不是被蜱咬伤就会生病,而且蜱咬病是可以预防的。”疾控专家们说的是事实,蜱虫只分布在潮湿、阴暗、杂草丛生的地方,活动频繁的季节4—10月份,尽量不去蜱虫病高发的地区,只要做到有效防护,只要注意卫生,去野外时扎紧裤腿,发现被咬后,赶快把蜱虫处理掉,清洗消毒即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