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中科院最新成果破解病毒机制

日期:2011-03-02 13:53:57

3月春暖花开,但也是各种传染疾病的好发季节,近期各处疾控中心都提醒预防各类疾病的暴发流行,包括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等。每年的3-4月份,手足口病例开始增多,感染对象主要为儿童,近期来自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取得了手足口病相关病毒: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virus A16,CVA16)研究的新成果,这有助于研制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国际学术杂志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巴斯德所黄忠研究员,其早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2009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疫苗学与抗病毒策略研究组组长。文章的第一作者是博士生刘庆伟。

上海巴斯德所孙兵研究组与冷启彬研究组也参与了此项工作。该研究得到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及赛诺菲-安万特-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优秀青年人才基金的资助。

手足口病是5岁以下儿童中发生的常见传染病,但目前尚无针对手足口病的预防性疫苗或治疗性药物。自2008年以来,我国儿童中手足口病流行趋势越来越严重。仅2010年,国家卫生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内地共发生1,774,669例手足口病病例,造成905例死亡和超过2万例重症。CVA16和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71,EV71)是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因此,加强对CVA16和EV71的病毒学和免疫学研究,尽快研制出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保障中国儿童的生命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通过重组表达CVA16的衣壳亚基蛋白并制备相应的多克隆抗体,研究病毒衣壳蛋白的切割和组装,建立了CVA16检测和定量方法。该研究表明,CVA16感染过程中P1结构蛋白正确表达并切割为VP0、VP1和VP3三个亚基,这三个亚基进一步有序组装出颗粒状的病毒衣壳。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CVA16主要抗原蛋白结构的认识,而且为今后CVA16的临床诊断、疫苗开发和分子病毒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和手段。

据羊城晚报报道,今年春节期间,广州就出现了一名重症的手足口病患儿,但是由于没有出现典型的手足口病症状,因此家长没往手足口病这方面想,耽误了病情。在这里也提醒各位家长,不要把对手足口病的认识停留在手、脚皮疹、口腔疱疹上,据《2010年手足口病诊疗指南》,手足口病的高危因素还有很多,其中包括:持续高热不退;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呼吸、心率增快;出冷汗、四肢冰凉等。如果孩子有以上特征,尤其是3岁以下的患儿,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家长应迅速带孩子就医,切莫耽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