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研究组最新Nature文章
日期:2010-12-03 13:39:36
文章的通讯作者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一公教授,其研究组主要致力于运用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研究肿瘤发生和细胞调亡的分子机制,集中于肿瘤抑制因子和细胞凋亡调节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重大疾病相关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另外两位作者分别是王佳伟(Jiawei Wang)和张鹏(Peng Zhang)。
近期研究发现了一类重要的蛋白:能量耦合因子(energy-coupling factor,ECF)转运蛋白,这类蛋白是一些微量营养元素的运输因子,负责原核生物的维生素摄入运输。每个ECF转运因子都包含一种嵌入细胞膜,能结合底物的蛋白结构:S组件,这一结构是能量耦合的关键部件,由两个ATP结合蛋白和一个跨膜蛋白组成。然而目前这一结构的具体构架,以及运输机制并不清楚。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确定了金黄葡萄球菌核黄素转运因子的S组件,即RibU的X-射线晶体结构,这一分辨率为3.6-Å的结构显示,RibU包含了6个跨膜区域,这6个区域以一种之前未见报道的方式折叠(如下图),其中核黄素是绑定在L1环和几个跨膜片段的周质部分上的。这种“膜嵌入基质结合域”结构揭示了一种保守的蛋白结构特征,也说明了ECF转运因子的运输机制。
膜蛋白的结构生物学研究一直以来是结构生物学领域公认的重点及难点。1985年,第一个膜蛋白结构问世,当时共计仅有不到200个生物大分子结构。而时至今日,PDB收录的近7万个生物大分子结构中,膜蛋白结构不到700个,其中新型的膜蛋白结构又只有250多个(Membrane Proteins of Known 3D Structure),足见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的困难。清华大学结构生物学中心在过去两年间相继报道了3个新型膜蛋白的4个晶体结构,由于其创新性和重要性,四篇学术论文全部发表于《自然》或《科学》,为我国的膜蛋白结构生物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其成果在国际结构生物学领域获得了充分关注。
上一篇: Science报道两项中国科学家新成果
下一篇: 两大顶级杂志同周期刊关注同一重要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