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动物所抗HIV药物研究再取新进展
日期:2010-11-09 11:54:28
自2004年以来中科院昆明动物所郑永唐研究员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云南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支持下,面向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开展实施了一系列抗HIV药物研发关键技术建立及应用的项目研究,取得了多个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昆明动物所建立了国内唯一、国际极少数建立了最完整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整体水平的抗HIV药物药效学和机理研究关键技术平台体系的实验室。
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郑永唐课题组与香港中文大学邵鹏柱教授学科组共同合作在特异性靶向HIV感染细胞的新型抗 HIV药物研究上再取重要成果。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ucleic Acids Research》(IF=7.479)上,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艾滋病病毒(HIV)存在潜藏机制可以长期潜伏在细胞中而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目前已上市的抗HIV药物均不能选择性地杀伤感染细胞而根除病毒。新的研究思路对开发新型抗HIV药物显得非常重要,研究具有选择性地杀伤HIV感染细胞而保护正常细胞不受伤害的抗艾滋病药物是极有前景的方向。
核糖体失活蛋白(RIPs)具有RNA N-糖苷酶活性,可以阻遏了延长因子EF-1或EF-2与核糖体的结合,抑制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因此RIPs具有很高的细胞毒性,常常被开发成为免疫毒素、抗病毒和或抗肿瘤药物。RIP分为3类,I型、II型和III型。III型RIP以玉米RIP为代表,先合成无活性的含有一段25氨基酸的内部失活结构域的前体蛋白(PRO-RIP),PRO-RIP被切除该结构域后才成为有活性的RIP (MOD)。科研人员对玉米RIP的内部失活结构域进行一系列的结构修饰和改造,获得了对HIV-1蛋白酶特异识别并激活的玉米RIP突变体。细胞水平实验的研究表明,突变体对未感染细胞毒性低,但突变体进入HIV-1感染细胞后则可被细胞内的HIV-1蛋白酶识别并切割去除失活结构域转变成为活性蛋白,从而选择性地杀伤HIV-1感染细胞。研究结果还表明,通过在玉米RIP突变体N端融合表达HIV-1 TAT蛋白的转导肽增加了突变体进入细胞的效率,对HIV-1感染细胞的杀伤力更强。玉米RIP突变体也可以被HIV-1蛋白酶耐药株的蛋白酶识别并激活,因此突变体对HIV-1蛋白酶耐药株感染细胞也有很好的选择杀伤性。该研究成果为研发特异性靶向HIV感染细胞的新型抗HIV药物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
上一篇: Cell头条:破解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