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医学: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坎坷路
日期:2010-10-08 16:05:57
2010年10月4日,英国科学家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1925-),因创立体外受精治疗不育症的疗法(俗称试管婴儿技术),而获得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据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教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评委说:全世界大约有10%的夫妇遭受不育症的折磨,而单纯药物治疗对众多不育症的疗效非常有限。随着体外受精技术的产生,这一切可以得到解决。体外受精技术业已被证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大约20%到30%的体外受精卵最终可以发育为胎儿。有关跟踪研究表明,通过体外受精技术出生的孩子在健康方面和自然受孕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
爱德华兹1925年生于英国曼彻斯特。二战后,他先后在威尔士大学和爱丁堡大学学习生物学,于1955年获得博士学位。那时,他就萌发了研究体外受精(IVF)的想法。1958年,他开始在英国国家医学研究中心工作,并开始了他对人体受孕过程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爱德华兹与帕特里克•斯特普托(Patrick Steptoe)共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体外受精研究中心。
大胆的研究:高度的伦理敏感
人类体外受精有别于“自然”的受精过程。人类体外受精是一项开创性研究,不仅会冒着巨大的失败风险,而且还会冒着极大的道德伦理风险。当外界得知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进行体外受精研究之后,他们受到了宗教界及科学家的强烈抨击。英国一些议员对他们的科研展开了调查,并收回了对他们的科研经费。
在没有科研经费的严峻困境中,斯特普托大量承接人工流产的业务,依靠做人工流产得来的收入,维持体外受精科研。另一方面,由于经常受到抨击和打扰,他们只好以秘密的方式进行研究,这反而使得外界的猜测和抨击更加激烈了。比如有人认为,体外受精会导致畸形怪胎。 从道德、伦理和风险上对“大胆的研究”进行批判性反思,制约和“阻碍”“大胆的研究”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也是必要的,这有利于科研走向“谨慎的研究”,也有利于将来的“谨慎的应用”。
爱德华兹及其同事经过长期的基础研究,终于获得了可喜的进展。1965年他们在《柳叶刀》上发表了论文,随后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后续研究成果。
谨慎的应用:从试验到临床应用路漫漫
体外受精治疗不育,从基础研究、试验研究到临床医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1978年一对长年不孕的夫妇愿意吃螃蟹,做体外受精。爱德华兹及其同事成功地实施了试管婴儿治疗,1978年7月世界上首例试管婴儿健康地诞生了。
试管婴儿的诞生,引起了媒体的大量报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是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一些媒体甚至出重金,他们都婉言谢绝了。
小插曲:没有发表论文取消资助
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也不愿意就试管婴儿疗法急匆匆撰写论文,在学术杂志上发表。然而,在一个以论文论英雄的时代,他们为这种甘于寂寞的做法,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就在他们成功地完成了第一例试管婴儿之后,当年10月,一家基金会决定给予他们经费资助,但旋即它又做出了取消资助的承诺。基金会为它出尔反尔给出的理由是:尚未见到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发表试管婴儿的论文!斯特普托非常气愤,说:“这是我在科学界遇到的最下作的事情!”
他们坚持认为,必须等到获得充分的实验数据之后,再等上数月,才能发表论文。直到1979年1月,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才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完整地发表了他们关于第一例试管婴儿的研究成果。
雪中送炭
照理说,第一个试管婴儿降生之后,爱德华兹和斯特普托关于试管婴儿的研究应该可以获得大量的经费资助,然而,事实正好相反。由于受到宗教伦理等方面的巨大压力,英国政府中止了对他们的资助,有关科研被迫中断了2年半。
后来他们设法获得了风险投资,科研才得以继续下去。
全球推广 造福人类
在他们的努力下,试管婴儿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不育夫妇开始接受试管婴儿疗法。试管婴儿治疗技术,给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不育夫妇带来了希望,帮助他们圆了孩子梦。
至1986年,试管婴儿的数量达到了1000个。
1988年,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产科张丽珠教授成功地实施了试管婴儿治疗,我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了。
目前,世界上约有400万试管婴儿,很多人都已成年,其中许多人已有了自己的孩子。
试管婴儿医疗术,是人类生育史和医学史上治疗不育症的一个“范式转变”(paradigm shift),一个哥白尼式的革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一个遗憾
这次爱德华兹获得价值近150万美元的诺贝尔奖金,当之无愧!遗憾的是,他的合作者斯特普托1988年不幸去世,没有活到分享诺贝尔奖的这一天。
上一篇: “试管婴儿之父”爱德华兹科学成果解读
下一篇: 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