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变暖可能让水稻产量降低
日期:2010-08-11 16:28:01
据美国宇航局卫星监测数据、地面空气质量平行监测数据和最近公布的农作物产量统计资料显示,通过一个模拟全球臭氧污染形成和转运的计算机模型显示,地表臭氧浓度不断提高导致了农作物产量下降,全球农作物损失每年约达260亿美元甚至更多。其中受其影响最大的作物是大豆、稻米、苜蓿、大麦、棉花、燕麦、花生、马铃薯和小麦。
兰利研究中心正在联合国家环保局(EPA)和弗吉尼亚环境质量部门(DEQ)进行一项为期5年的名为DISCOVER-AQ(基于地表竖直和垂直观测信息的空气质量数据分析)的研究项目,监测从工厂、发电站和汽车中排放的污染物,包括臭氧、一氧化碳、氧化氮、氧化硫和飘尘。
专家表示,尽管目前所采取的一些防扩散措施使美国许多城市臭氧水平有所降低,但臭氧污染集中在诸如洛杉矶和休斯敦等城市,而在弗吉尼亚州萨福克地区,有害臭氧和其他空气污染结合在一起,已达到119ppb的异常高度,该州东南部其他地区也达到了70—80ppb,100年前这里的正常浓度仅有10ppb。在美国和世界一些非城市地区,臭氧浓度也正在上升,将给动植物和人类健康带来负面的影响。
一项PNAS最新研究表明,即便是日最低温度少量上升也可能减少几十年后的水稻产量。Jeffrey Vincent及其同事分析了从1994到1999年占全球水稻供应70%的6个亚洲国家的227个灌溉水稻农场收集的数据。这组科学家使用一个回归模型分离出了日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的变暖趋势与灌溉水稻产量之间的关系。这组作者说,更高的日最高温度可能稍微增加水稻产量,但是更高的日最低温度具有更强的相反作用。这组科学家提出,适度变暖的净效应将是减少未来水稻产量,因为气候预计表明日最低温度很可能比日最高温度更快地增加。这组科学家还指出,显著变暖有可能带来通过干扰光合作用以及花粉制造从而破坏水稻植株的日最高气温。这组作者说,在这种情境中,更高的日最高温度效应将从好的作用变为坏的作用,并进一步让水稻减产恶化。
上一篇: NHRI女学者又获iPS细胞研究突破
下一篇: 人类细胞可直接复制RNA首获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