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厦大韩家淮院士揭示细胞死亡新机制

日期:2016-09-05 09:20:05

 细胞死亡是一个重要的生命过程,在整个机体的生长和发育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细胞死亡的机制研究一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热门方向。

 

厦门大学的研究人员八月三十日在Cell Research杂志上发表文章,揭示了两种程序性细胞死亡在形态和机制上的异同。这篇文章的通讯作者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韩家淮(Jiahuai Han)院士。韩家淮教授是先天性免疫信号传导领域的世界知名学者,在世界上率先发现p38信号通路,并在该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细胞坏死 (Necroptosis)和细胞焦亡 (Pyroptosis)都属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质膜破裂是它们的一个共同特征。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坏死与细胞焦亡的质膜破裂机制并不相同。在细胞焦亡中质膜起泡并形成类似凋亡小体的细胞突起(称为焦亡小体),然后才发生质膜破裂。细胞坏死的质膜破裂更像是爆炸,而细胞焦亡的质膜破裂使细胞变扁。

 

细胞坏死是由质膜中的MLKL寡聚体介导,细胞焦亡则是由caspase切割后的GSDMD介导。研究显示,caspase切割后的NGSDMDGSDMD-N)也会形成寡聚体,随后迁移到质膜去杀死细胞。MLKLGSDMD-N都是亲脂性的,它们的N端序列对于寡聚化和膜转位很重要。

 

进一步研究表明,MLKL在质膜上形成通道,诱导特定离子流入细胞,最终使细胞膨胀并爆炸。与此不同的是,GSDMD-N会形成非选择性的孔,而且不依靠渗透压来瓦解细胞。这项研究揭示了GSDMDMLKL的作用机制,向人们展示了细胞坏死和细胞焦亡造成质膜破裂的不同途径。

 

去年韩家淮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证实,Gasdermin D是细胞焦亡(或细胞炎性坏死)的执行者,是白介素-1β(IL-1β)分泌的必要条件。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1127日的《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杂志上。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生死之事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对于细胞来说,生死之间的平衡也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涉及细胞生死的基因都是专用的,不过科学家们逐渐发现,RIPK1receptor 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既能促进细胞死亡,又能支持细胞的生存。CellNature等杂志陆续发表的多篇文章表明,蛋白RIPK1是操控着细胞生与死的重要因子。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新发现的细胞死亡模式,在形态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等方面与凋亡、坏死和自噬有较大差别。2014Nature Cell Biology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铁死亡通路其实与许多病理学过程有关。举例来说,铁死亡调节酶Gpx4的缺失,会使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高水平的铁死亡,最终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