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第三军医大学Nature发布免疫新成果

日期:2016-08-04 10:39:34

 来自第三军医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滤泡CXCR5+ CD8+ T细胞抑制了慢性病毒感染。这一重要的研究发现发布在82日的《自然》(Nature)杂志上。

 

第三军医大学的叶丽林(Lilin Ye)教授、吴玉章(Yuzhang Wu)教授,以及清华大学的祁海(Hai Qi)教授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叶丽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病毒感染与宿主免疫。吴玉章教授长期从事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率先将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免疫学,以“免疫识别、分子设计与抗原工程”为研究方向,是我国免疫学领域的知名青年专家、免疫识别研究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20157月,叶丽林教授、吴玉章教授与第三军医大学的周新元副教授合作,解答了免疫学领域一个核心的问题:TFH细胞的分化命运决定机制。这项开创性的研究对深入理解抗体的生成调控具有重要意义,并为提高抗病毒疫苗的效力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为治疗因抗体过多生成而造成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相关论文发布在免疫学领域顶级期刊《Nature Immunology》上。

 

此外,今年7月吴玉章教授及张志仁教授领导第三军医大学的研究人员证实,吞噬细胞呼吸爆发激活了巨噬细胞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信号,促进了急性炎症消退。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祁海长期致力于综合运用分子与细胞免疫学手段、基因工程小鼠模型、以及基于双光子显微镜的活体成像技术,研究免疫细胞相互作用、黏附、迁徙、以及反应性组织结构生成的机制。同时探索这些机制在诸如先天性免疫缺陷及自身免疫病等免疫病理过程中的作用。曾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Immunity等国际一流学术杂志上发表多项重要成果。

 

2013年,祁海教授证实旁观者B细胞和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驱动了辅助性T细胞运动,使其迁移到了滤泡区。这一重要的研究成果发布在424日的Nature杂志上(清华大学Nature发表免疫学新成果 )。2014年,祁教授领导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揭示出了T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一种纠缠性互作模式,并证实ICOSL驱动了对生发中心(germinal centre ,GC)反应的前馈调控。研究结果发表在1015日的Nature杂志上。

 

病毒感染后的清除主要依赖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组成的免疫反应,其中病毒特异性CD8+ T是主要的效应细胞。在急性病毒感染中,特异性CD8+ T细胞通过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分泌抗病毒细胞因子从而有效清除病毒。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病毒特异性的CD8+ T细胞会变得精疲力竭,显示较差的效应器功能,丧失记忆潜能。尽管如此,这些精疲力竭的CD8+ T细胞仍然可以在慢性感染过程中控制病毒复制,但目前对于其背后的机制仍不是很清楚。

 

在这篇Nature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一个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5的精疲力竭的CD8+ T细胞亚群对控制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慢性感染小鼠体内的病毒复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CXCR5+CD8+ T细胞倾向定位于B细胞滤泡中,相比CXCR5−细胞亚群表达较低水平的抑制受体,显示更强有力的细胞毒性。此外,他们还确定了Id2/E2A信号轴是生成这一细胞亚群的一个重要调控因子。在HIV患者中,研究人员也鉴别出了一个病毒特异性的CXCR5+CD8+ T细胞亚群,它的数量与病毒量呈负相关。当过继移植到慢性感染小鼠体内时,这些CXCR5+细胞亚群比CXCR5−细胞亚群显示更大的治疗潜力,联合抗PD-L1治疗则显示出协同效应减少了病毒量。

 

这项研究确定了一个独特的精疲力竭的CD8+ T细胞亚群,其在慢性病毒感染过程中对控制病毒复制起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