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r Good Partner in Biology Research

华东师范大学Nature子刊揭示炎症调控新机制

日期:2016-02-24 08:56:37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加州大学、第二军医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证实,在实验性结肠炎中REGγ-蛋白酶体IκBε和NFκB形成了一个调控环路。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22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华东师范大学的李晓涛(Xiaotao Li)教授,第二军医大学的肖建如(Jianru Xiao)教授,以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Alexander Hoffmann是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李晓涛教授近年主要将研究焦点放在了REGγ上。20161月,他与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平教授及耶鲁大学医学院的Dianqing Wu教授合作,揭示出11S蛋白酶体亚基PSME3NF-κB的一个正前馈调控因子,对于在对抗细菌病原体的宿主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一研究发现发布在Cell Reports杂志上。

 

肖建如教授主要从事脊柱肿瘤及脊柱伤病的基础临床研究。2013年,他与第二军医大学的刘铁龙教授合作,揭示了整合素连接激酶相关磷酸酶(ILKAP)调控细胞生存与凋亡的一条新信号机制。相关论文发表在JBC上。2015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发表论文证实了蛋白酶体激活因子REGγ通过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皮肤癌的发生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炎症性肠病IBD)是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它们会使肠道的内层表面变得粗糙和糜烂,患者出现腹泻、腹痛、便血和体重下降等症状。根据统计数据显示,IBD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全球范围内至少有五百万炎性肠病患者。在中国,近10年间炎症性肠病总病例约35万。IBD发病率不断增高迫切要求人们更好地认识它的多因子病因学分子机制。

 

在这篇新文章中研究人员证实,在右旋糖酐硫酸酯钠模型中蛋白酶体激活子REGγ缺陷的小鼠肠炎和结肠炎相关的癌症明显减轻。骨髓移植实验表明,REGγ主要对非造血细胞发挥调控功能促进了实验性结肠炎。REGγ表达增高会加剧局部炎症,通过泛素非依赖性的IκBε降解促进了与NFκB的相互调控环路。删除IκBε可以恢复REGγ缺陷小鼠体内的结肠炎表型及炎症基因表达。

 

新研究确立了,REGγ介导的对IκBε的调控作为一种分子机制促成了NFκB激活,并促进了响应慢性损伤的肠道炎症及相关的肿瘤形成。